藏锋舞剑立画风----论周天黎的画
发布时间:2008-09-17

 1987年千家驹老先生赠词周天黎.jpg

  1987年千家驹老先生赠词周天黎  



(此文原刊1987年香港《镜报》月刊5月号)

  


书画家周天黎的意笔花鸟画作品构思新奇,饶有天趣,在用色、用笔和造型等方面都颇具匠心,别开生面,于妩媚中透出一股清刚之气,有如苏东坡论书法诗所云:“刚健含婀娜,端庄杂流丽。”深感她在艺术创造上所追求的正是把轻清的阴柔之美和奇崛的阳刚之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把传统中国画的特长和西方绘画的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清奇脱俗的风格特色。


绘画技巧  融汇中西

  

《周天黎画辑》中那幅《顽石为邻》,也许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特色。顽石使人感到苍劲浑朴,而牡丹则给人以清艳妩媚之感。两者相邻相配,形成一种刚柔相济之美。构图于奇崛中复见稳健,显示出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一大一小两方顽石棱角分明,气势傲岸,几乎充塞了画面的中心,颇似已故国画大先生的“造险”构图法;但画家别出心裁地让牡丹从上下左右环抱着顽石,花朵的大小和色彩又复富于变化,加上枝叶的巧妙穿插,形成一种富有层次的立体感和活泼流动的节奏感,顿时使凝重的画面显得空灵而有生气。右上方那个高扬的淡紫色花蕾,则打破了画面的框形结构,使气势得以外畅,可谓通幅画面韵律中最欢快的一个音符。在牡丹的画法上,枝叶的勾勒挥写可见深厚的中国画的传统功力;花朵的敷色点染则较多地采用了西洋画水彩的手法,两者融汇一体,显得十分和谐,脱出了前人框框。


赞美生活  婉讽丑恶

  

周天黎的画有的像雄壮激荡的交响乐,有的却像情意缠绵的抒情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天真的童心。例如《端午佳品》:几只粽子,清香四溢;数颗枇杷,金黄熟透;宛然端阳风味,唤起一种亲切的乡情和美好的回忆。构图简炼,着色明朗,糭子画得饱满而有质感,枇杷的位置也错落有致,逸趣横生。《芭蕉绿鹭》也是一幅怡人心意的抒情小品。一丛青翠的芭蕉,两只可爱的绿鹭,一只立于蕉杆,正俯首向地上的同伴(或情侣)喁喁私语,地上这只则凝神谛听,若有所思。这情景是多么生动而富有人情味,从笔情墨趣之间,仿佛可以窥见画家赞美生活的亲切微笑。

  

一位热爱生活,挚着地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当然不能容忍生活中丑恶的事物。周天黎所画的《嫉》,就是对于人性中“嫉妒”这种丑恶心理的形象婉讽。画上一只小蜜蜂在花间采蜜,一只高踞于枝头的鸟儿却怒目相向,似有加害之意。这幅冷隽的画作,宛如一则彩色的寓言,善恶爱憎,了了分明。虽属小品,却具深意,在传统花鸟画中算得一种创格。


《秋风》之图  别具情调

  

最近看到周天黎一九八六年夏画的《生》和一九八六年十月画的《秋风》,觉得在立意上更为深刻,技巧上也更见成熟了。

  

秋天在诗人敏感的心灵上引起的大多是凄清悲凉之感,自从两千多年前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以来,“悲秋”几乎成了中国传统诗人一个反复咏叹的主题。周天黎笔下的秋天却是另一种色彩和情调。她的《秋风》画的是满架成熟的葫芦,橙黄的果实掩映于苍老的藤蔓之中,这正是金秋的慷慨赐于。所画一扫秋风萧瑟之感,而洋溢着农家的欢乐和田园的诗意。葫芦架下那一对鸲鹆,则增添了画面的喜气和活力。这幅《秋风》不妨与她画辑里的《秋酣》对看,后者画的是数枝菊花和一盘丹柿,鲜艳而明丽,把秋天所特有的斑烂色彩和那份成熟的喜悦都融于笔端,和“盘”托出,使人看了心醉,从周天黎的画作中,可以看出她有颇深的笔墨技巧功夫,然而,可贵的是她的画不卖弄技巧,而纯然是性灵的流露与抒发。


抚时感事  首推《生》作

  

挚爱大自然,礼赞生命,抚时感事,歌颂新生事物,是贯注于周天黎作品中的另一旋律;并使她的作品不但富有刚健清新的艺术魅力,而且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在这方面,《生》也许可以视为她近期的一幅代表作。

  

这幅画构图新颖,寓意深刻,凝聚了这位女画家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深沉思考。画幅左下方是一枝被砍去树身的硕大枯根,左上方则是一个十字架,架上立着一只乌鸦,暗示出后面是一片墓地,景物不可谓不荒凉阴寒,冷峻逼人。以十字架入画,在传统花鸟画中,似无先例。画家逆挽全图的点睛之笔,是在枯根之旁点化出一丛鲜艶夺目的杜鹃花,那挺拔的花枝呈环抱着十字架状,形成一个天然的花环,一枝含苞待放的蓓蕾凛然仰立,顿时使死寂可怖之境变得生意盎然,并有一股促人向上的美感力量。这生命的奇迹,使十字架上的那只乌鸦惊讶得张大着嘴,彷佛在惊叹,又好像在礼讃?这真是大自然蓬勃生机的杰作!也是画家艺术匠心的巨制!《周易·大过》有“枯杨生秭”之语,以为吉兆,反映了古代哲人对大自然生机的赞美。宋人马知节《枯梅》诗云:“斧斤戕不死,半藓半枯槎。寂寞幽岩下,一枝三四花。”现代老画家先生也画过一幅枯株抽条图,题曰:“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些都是对自然生机的热情礼讃,并各有寓意,在主题上不无相通之处。但周天黎的这幅《生》,笔姿凝炼遒劲,墨彩淋漓酣畅,艺术上更为成功。它出现于当代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上;出现于中国正处于抛弃保守落后、封建愚昧,虽然阻碍重重,但无可倒退地走向开放进步、文明改革的历史时期,更富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总是冲破束缚,摆脱枷锁,伴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的。


画家曾在英国研究深造,回国后又移居香港,英国美术馆里大量的有闗宗教题材的藏画对她在表达主题思想上或许有所启迪。所以对画中的十字架所体现的哲理不可忽视。十字架是基督教的主要标志,因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故用它来象征受难或死亡。明乎此,则画中的花环和十字架不仅具有生命与死亡相对抗的意味,而且含有更深一层的意蕴,这就从不同的角度强化了这幅画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力量,使此艺术作品闪耀着理性光辉。周天黎的胆识和那种于妩媚中见清刚,于神韵中见风骨的艺术特征,亦可于此强烈感知。难怪英国报刋载文讃叹:“她的创作是忘我的,时间与空间凝聚一气,精神意志得以淋漓的驰骋,感情在画的内容上呼之欲出,致使读者与画中透发的魔术产生共鸣。”


一位政治家也曾在这幅画作面前久久伫立凝视,颇为讃赏,认为此画将留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因为它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感情。


视为画坛  增添光彩

  

周天黎常对跟她学画的学生说:“笔墨只有和画家的情感相沟通,写出的一花一石,一雀一鹰才会有生命力。”她的作品之所以深刻、内涵、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艺震画坛,饮誉海内外,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她从不孤立地看待形式与技巧的问题,而十分重视对象的精神特质,结合自己对生活中多种事物的观察、揣摩,真正地写“我爱、我憎、我情、我思。”她不但十分讨厌某些陈旧油滑的国画,而且自己也不计荣辱毁誉,不为文网所羁縻,更没有用谎言来粉饰生活。


周天黎方富于春秋,成就已斐然可观。相信她能超越政治、地域的界限,中西画事的分脉,传统与现代的岐见,以自己的艺术造就,为中国画坛增添光彩。

        
                                   
19873月于杭城

   
  
(作者吴战垒为中国《汉语大词典》编委、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

 
作者:吴战垒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