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宣言
发布时间:2009-05-02

作者:赵士林

  

    今年五月四日,是五四运动华诞九十周年。

 

    耐人寻味的是,五四的九十华诞,却宿命般地在某种反五四的氛围中到来。

 

    五四是反传统的文化运动。举国上下却正在回归传统。从建设精神家园的呼吁,到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教育部要求小学生唱京剧,儿童咿咿呀呀背《论语》到企业家纷纷投身学费昂贵的国学班,弘扬传统的国学热方兴未艾……

 

    然而就在二十多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掀起的文化热,其氛围、诉求却与五四完全合拍,而与国学热针锋相对:欧风美雨,深入人心,批孔孟,斥传统,出国潮,西学热,……以《河殇》为突出标志的清算中国传统,投入西方文明的热潮,构成了只有五四才能比并的文化景观。

 

    在那个年代,即便是一些堪称思想解放旗帜的文化大师,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一些中国传统的可取之处,通常也会遭到猛烈抨击。如李泽厚师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在文革后首次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对孔子等古代思想家给与了高度评价,这令一些年轻人深感失望,王蒙先生、刘再复先生等人对传统的肯定也受到一些激进派的嘲笑。

 

    今夕复何夕?历史真的如此诡谲?短短不过二十几年,中国人的文化诉求竟恍若隔世。

 

    变化尽管巨大,其实不难理解。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空前的经济繁荣,国内国际的种种诱因和刺激,全球化时代捍卫本土文化价值的近乎本能的诉求,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又唤起了中国人对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从而有条件有基础也有需要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在市场化改革所经历的精神震荡中寻回文化家园,确立人生价值,重建精神信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实际上是反国学热到今天的国学热,正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怀疑、反省、否定到寻觅、重振、回归的历程。

 

    这是我们的文化生命所经历的又一轮凤凰涅槃吗?

 

    面对国学热五四精神真的已经暗淡无光,真的要被传统吞没吗?

 

    似乎出现了这种迹象。

 

    国学热在从五四往后退。君不见,从耆宿大儒到贩夫走卒,河东河西论”“儒家文化拯救世界论此伏彼起;我们有的外国没有,外国有的我们早有的心态逻辑甚嚣尘上;以所谓东方神秘主义贬科学甚至反科学,将科技妖魔化成为时髦。而所谓政治化儒家则不遗余力地攻击现代民主理念,他们不仅要重建儒家在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还要将儒家的伦理政治主张直接确立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教合一的吁求,较之清末的顽固派犹有过之,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国学热中对传统的无分析的追捧,令人不由想起鲁迅说的红肿艳若桃花,流脓美若乳酪。某些人士正祭起传统特别是儒家大旗,向着五四的旗帜:科学与民主开炮。

 

    这样的国学热,是将国学变成民族前进的绊脚石,是将国粹变成国渣,继续让死人拖住活人。

 

    更有甚者,国学热不仅在从五四往后退,甚至在从孔子往后退。孔子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性精神。例如他将《易经》从算卦的书变成哲学的书,从和鬼打交道的书变成和人打交道的书(冯友兰语),剔除了《易经》的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空前地提高了〈易经〉的文化品位。但在国学热中,各种国学班都有易学大师在装神弄鬼地算卦,都有风水先生在给房地产老总上国学课,课程的内容当然只能是左青龙,右白虎云云,最后就在最高学府的课堂上玩起了奇门遁甲气功大师过时了,易学大师风水大师鬼谷子大师奇门遁甲大师”——“国学大师”“国学应用大师又招摇过市。

 

    此情此景,直让人想起胡适描绘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景观:这遍地的乩坛道院,遍地的仙方鬼照相”……

 

    争腥逐臭,媚世阿俗,上有说书学者在媒体哗众取宠,下有文盲半文盲在街头招摇撞骗。他们合成了一股以国学为名愚弄民众的浊流。

 

    这样的国学热,是将国学蒙昧化、恶俗化,商业化,痞子化,狗屎化(王蒙语),是在化神奇为腐朽。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国学热还在从改革往后退。改革开放三十年,不时有反改革的势力沉渣泛起,开历史倒车,搞得乌烟瘴气。国学热中亦有人打着维护和弘扬传统的旗号攻击改革开放,认为道德崩溃,信仰危机,贫富悬殊、腐败猖獗,人性堕落等等,都是由于人心不古,而人心不古则完全是由于改革开放。于是主张回到五十年代,回到计划经济,甚至有人主张为文革翻案,为四人帮平反,再搞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转专政下继续革命。这种主张的荒唐一目了然,说起破坏、摧毁中华传统文化,谁能厉害过文化大革命?

 

    否定改革、清算改革的逆流以乌有之乡为典型代表。那些当不够奴才的鼠辈,思想僵化而自以为是,观念陈旧而不思更新,背离时代而不甘寂寞,口谈理想而利欲熏心。自己当奴才,还要胁迫别人当奴才,欲将中华民族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不言而喻,我们必须警惕和抵制这样的国学热

 

    我们应切记,继承和弘扬传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只能从孔子往前走,不能从孔子往后退;只能从五四往前走,不能从五四往后退;只能从改革往前走,不能从改革往后退。

 

    从孔子往前走,就是要反对蒙昧主义,就是要启蒙,而不是蒙启(李泽厚师语);就是要提倡理性主义,培育批判意识,高扬人文精神,将孔子的仁者襟怀创造性地转化为新时代的文化生命。

 

    弘扬优秀传统,建设精神家园,是一个宏大的文化欲求,同时又有它的政治内涵。它与民族主义、社会稳定、国家权威、政党诉求有逻辑的内在联系。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建设精神家园理解为不加分析地回归传统,理解为重构意识形态的尊孔读经。辛亥后曾经掀起尊孔读经浪潮,历史告诉我们,它的社会作用是反动的、倒退的,并没有超越所谓的西方文化危机,建设精神家园。

 

    李大钊在九十年前敏锐地指出:我总觉得中国圣人与皇帝有些关系,洪宪皇帝出现以前,先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圣人与辫子大帅同时来京,就发生皇帝回任的事;现在又有人拼命在圣人上作功夫,我很骇怕,我很替中华民国担忧。

 

    五四新文化运动伊始,它的总司令陈独秀即振聋发聩地呼吁伦理之觉悟: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此东西文化之一大分水岭也……。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徜徉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之觉悟为最后觉悟之觉悟。

 

    不加分析地回归传统,膜拜传统,乃伦理之迷误,断非伦理之觉悟。不言而喻。这将导致现代公民意识的丧失,帝国臣民心态的蔓延。

 

    政治经济制度的建构,必须以科学和民主为基础,也就是以五四精神为灵魂。 

 

    已经有必要指出国学热的升虚火,发高烧,应该给它降降温,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理性、更健康、更文明,这样我们才能建设温暖可靠有前景的精神家园。

 

    在过分地热衷于祭孔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听听李卓吾的话:二千年以来无议论,非无议论也,以孔夫子之议论为议论,此其所以无议论也;二千年以来无是非,非无是非也,以孔夫子之是非为是非,此其所以无是非也。

 

    在盲目地执着于传统的时候,还是有必要借鉴李大钊的批判:总观孔门的伦理道德,于君臣关系,只用一个字,使臣的一方完全牺牲于君;于父子关系,只用一个字,使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父;于夫妇关系,只用几个贞节的名词,使妻的一方完全牺牲于,女子的一方完全牺牲于男子

 

    在变态地沉迷于儒学的时候,更有必要记住日本人的羞辱:支那人盲目以崇儒教,真枯死之国民。

 

    五四往前走,就是要同情地理解五四礼教吃人的控诉错了吗?巴金的《家》错了吗?曹禺的(《北京人》)错了吗?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离婚》错了吗?都没错!应充分肯定五四运动(包括其反传统)的历史正义性和必要性,在继承五四的基础上超越五四。 考察五四的政治背景,不能忘了巴黎和会,空前的丧权辱国。考察五四的文化背景,不能忘了三纲五常的历史毒害。在女子剪发,男女同校都受到攻击的时代,需要一种决绝的、雷霆万钧的、甚至矫枉过正的除旧布新。

 

    中国的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总是互相渗透。五四的两个意义具有文化逻辑的一致性。

 

    今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体西用已经实现了,但五四的愿景:科学与民主的实现还任重道远。

 

    我们还是应该在五四精神的照耀下审视、继承和弘扬传统,也就是在民主和科学的引导下汲取我们的文化资源。

 

    应该历史的同情的理解五四、肯定五四。应该在新的时代基础上,发扬五四精神。这是中国唯一的走向现代化的路。

 

    从改革往前走,就是要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引领下弘扬传统,建设精神家园。传统具有永恒的情感意义和审美价值,也具有道德的依

 
作者:赵士林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