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公与晚唐文人的报复性心态
发布时间:2009-07-26

作者:洪振快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十二月,在一个名为高鸡泊的地方,数百强盗抢劫了一个三百多人的车队,除了漂亮女人,其余人统统杀掉。这不是一帮普通的强盗,普通的强盗只为劫财,不会这么滥杀无辜。实际上,他们是军人,是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派出的。被杀者也不是普通人,而是去就任义昌节度使并兼中书令(即宰相)的王铎。

乐从训为什么要派人劫杀王铎?一个说法是王铎生活豪奢,行李甚侈侍妾成列,特别是漂亮女人多,引起了乐从训的眼红,乐从训此举劫色加劫财,一举两得。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乐从训劫杀王铎之前有过密谋,其中一个人的意见起了主导作用。这个人名叫李山甫,是乐氏父子的谋士。李山甫与王铎有什么深仇大恨,竟然怂恿乐从训劫杀王铎及全家呢?

最可能的原因是,王铎当进士考试主考官的时候,李山甫参加考试没有被录取,因此怀恨在心。李山甫是一个有才华的人,落魄有不羁才诗名冠于当代。但他数举进士被黜,考进士多次而没有成功,后来只好投奔乐氏父子做幕僚,当谋士。

    如果进士考试的录取是完全公平的,李山甫的这种行为就是小人行径。然而李山甫诗文激切,耿耿有齐气,多感时怀古之作,似乎并不是那种阴险狠毒的小人。所以他的求名不遂,满腔怨毒,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原因就在于,到了晚唐,政治腐败,进士考试越来越不公平,被录取者多为权贵子弟,才华突出的贫寒知识分子,没有了进入朝廷任职的机会,个人价值的实现越来越困难,于是发泄怨气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像李山甫这样怨中朝大臣多怨朝廷之执政尤私愤于中朝贵达而想报复之的人,在晚唐不在少数。著名者如李振、张策等,罗隐、杜荀鹤等晚唐著名诗人,也都有这种心态。

    李振是篡唐的朱温的谋士,因为累应进士举不第尤愤朝贵。后来他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他让朱温把一帮进士出身的人投入黄河,说是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朱温笑着照办。

    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即罗隐才华横溢,但看不惯社会不公,对现政权多所讥讽,于是被主流忌恨,屡考不中(据说考了10)。这使罗隐产生了怨望的情绪,在放弃考进士的同时,深怨唐室的心态也在内心中潜伏下来。罗隐后来投奔钱镠,得到重用,为钱镠割据东南做了贡献。

    晚唐五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和李山甫、李振、罗隐等怀有相似的心态,即因权贵当道,科举不公,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于是他们心怀怨恨,一方面他们找机会报复,发泄不满,另一方面转而支持武人割据,对抗中央。他们的这种行为已经比较极端,但还不是最极端的。最极端的是黄巢,他因屡举进士不第,有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杀意,起兵反唐。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到明清的历代科举,录取率少的不过百分之一二,多的也不过百分之六七,百分之九十几的人是不能被录取的。不被录取本来是正常的,但是,要使这种正常成为正常,而不引发社会心态的失衡,就必须保证科举的绝对公正。在王朝鼎盛时,政治比较开明,相对来说还能保证公正,失败者还不会完全把责任推到社会不公上面,问题还不是很大。一旦进入王朝的中晚期,政治腐败必然带来社会不公,有才华者受挫增多,这时候怨恨和报复等非理性情绪就滋长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社会不公是一种危险品,它容易让人心态失衡。心态失衡之后,就不再遵循公认的道德底线。这种心态失衡的现象是普遍的,不仅在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身上存在着,而且在文化层次较高的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可能只是在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由于是才智之士,有较高的能量,心态失衡之后的社会破坏力要更大一些,如黄巢、洪秀全等。

    要化解非理性的社会心态,从根本上说,社会必须公平,至少必须有实现公平的合法渠道。否则,那种怨恨和报复的非理性心态就难以抚平或消除,而只会越积越多,社会为之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大。

 

注:该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周天黎全球官方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周天黎全球官方艺术网的学术观点和价值判断。本网站刊载此文仅为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

 

 
作者:洪振快
 


周天黎(香港)艺术工作室制作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浙ICP备2021033732号
美术馆地址: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后街8号 电话:13806763741 13506758504 电子邮箱:arthkk@163.com